
湖南日报12月15日讯(文字/视频 全媒体记者 李传新 李健 张劲夫 通讯员 程杰)疫情防控期间,老年人、孕产妇、幼儿这些特殊人群比较脆弱,容易出现心理问题。他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?又该如何应对……今天,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(湖南省脑科医院)抑郁症诊疗中心主任刘光亚副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疫情可视为群体应激事件,存在不确定性,我们在心理应对方面最核心的就是让我们家里的老人、幼儿、孕产妇在不确定中有更多的确定感。
刘光亚介绍,疫情防控期间,老年人、孕产妇、幼儿这些特殊人群最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问题:
一是焦虑情绪。担心多,内心感到不安,出现坐立不安、心慌、心悸、手心出汗、忽冷忽热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,以致影响到饮食和睡眠,造成食欲下降、眠差等,反而降低免疫力,导致感染风险增加。
二是问题行为。花费大量时间关注手机朋友圈、朋友等发布的关于感染的内容,尤其把注意力放在哪些会造成危害的信息上,使得内心更加焦虑。
三是躯体不适。新冠十大症状与很多的流感及普通感冒症状有重叠,当前季节又是流感的高发季节,当出现躯体不适时很容易在这种心理“暗示”下出现或者加重症状。
四是行为上的问题。出现时刻关注自身躯体不适,反复测量体温,喝水、咽口水等刺激咽部出现咳嗽,头晕不适等症状。比如,当得知身边某个人感染时,想到我们曾与其接触过,遂立即感到不适,就是典型的在心理暗示下出现的不适。
如果出现这些心理问题,如何进行自我调适?刘光亚提出以下建议:
在焦虑情绪应对方面,要固定作息时间。固定时间做同样的事,如定时定点进食;固定时间入睡;按部就班工作、生活。有意识地放慢语速讲话、慢行动、深呼吸,如仍感到内心或头脑无法平静,可选择听一些冥想的音乐(推荐大自然的声音:风声、雨声、钟声等)。做三分钟呼吸空间的练习。此外,积极转移注意力,主动在头脑中回忆过去带来愉快体验的经历。
在问题行为应对方面,避免信息过载,限制时间关注相关信息(控制信息的来源和时间,早晚5—10分钟浏览权威渠道信息)。选择关注积极、有用的信息。科学安排居家生活,可听些冥想的音乐、做深呼吸、规律作息、轻量运动、看书、写毛笔字、绘画等。转移注意力,做创造性的事务,如烹饪美食等。
在躯体化症状应对方面,要规律作息,定时进食,保证营养,保证饮水量等减少易感因素,提高免疫力。要定时监测症状的变化(如早上、中午、晚上)。为所当为,当投入在当下应该做或计划做的事时,症状会明显减轻或者消失。
如经过上述心理调适仍无法入睡,可短期辅助短效的改善睡眠的药物,保证充足的睡眠;把自己心里的担心与家人朋友倾诉,必要时向专业人员求助;尽可能创造条件如常生活,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放在身体之外的活动上。
如何怎样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?
刘光亚表示,疫情可视为群体应激事件,存在不确定性,比如因病毒感染后症状的个体差异较大、易感的周期较长等。所以,我们在心理应对方面最核心的就是让我们家里的老人、幼儿、孕产妇在不确定中有更多的确定感(当然也要指导他们忍受接纳一部分不确定感),以有更多的自我掌控感。
他建议做好以下几点:
一是建立科学认知。要认识到,当前新冠患者重症少,大部分人不需要住院,感染后3个月内再次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。各级医疗机构也已做好了准备,均可收治阳性患者,治疗上也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。
二是科学正确的认知可以有效降低焦虑,所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的权威媒体和医疗机构及时发布准确、有针对性的确切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三是确定阶梯式目标。尽可能减少或推迟感染,避免赶上群体感染高峰期;做好感染后的药物、心理准备;做好必要时去医院的预案。
四是制定行动策略。做到少出门、不聚集,戴口罩、勤洗手等;准备少量的药品,但不必太多;出现症状注意监测,必要时请家人等帮助及时入院治疗。
责编:李爱华
来源:湖南日报
习言道|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,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!
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(7月7日—7月13日)
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
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
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
学而时习之|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
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